2009年11月10日 星期二

教育市場化

http://www.cyberbees.org/blog/archives/001690.html

教育市場化已惡化成教育之癌!
轉載:【中國時報/時論廣場/2003.11.12】
作者:張芳全(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助理教授)

目前已有一五四所大專校院,〈教育部〉仍有多所籌設中的大學校院,加上選舉一到,政治支票滿天飛,各縣市都要設大學……

編按:究竟什麼是教育市場化?很簡單,就是政府逐年減少對學校經費的支出,迫使公立學校財政自籌,促使私立學校更朝營利為尚的學店發展,從而,校方變成販賣文憑的資方,學生與家長變成出大錢買文憑的消費者,質言之,教育,變成教育產業。大學高學費政策肇源於教育市場化,不必贅言,而所謂十年國中小學教育改革,這「一綱多本」也者,就是教科書市場化;不顧基層老師與數學教育專業的一再反對,強勢推行反進化反原始來源(美國)的「建構式數學」,是為了圖利某氣象主播與某知名數學教授所合資開設出版公司--販賣「建構式數學」的教材、教具與廣開高收費的師資補習班!再者,註冊費大漲、班費高得離譜、課外補習更形惡化、靠砸銀子才能取得多元入學「甄試」錄取的成績....此外,教師培育的市場化也導致各大學為增加營收而浮濫開設教育學程,導致教師人力供過於求、流浪老師滿街跑、教師甄試收賄關說舞弊曾出不窮....本來我們以為教育亂象到此為止,該批露了都批露了,豈料,台北市恕德家商的倒閉顯示出,教育市場化的危害已擴散到高中職,因教育當局退化成「教育產業」當局,不得干預管制教育市場,所以,就產生無政府狀態的高中職大量興設,當高中職數不斷增長,而作為消費者來源的學生因生育率下降而年年減少,供需關係嚴重失衡--這是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常態,學校倒閉是早可預期的必然惡果,恕德家商只是第一個不幸的市場輸家,若教育當局再不停止教育市場化政策,保証倒閉之風潮如雨後春筍,全面爆發,屆時,除了造就教職員的勞工運動外,學生與學生家長自救行動也將開創台灣社會運動的新類型!回過頭來,我們再問,究竟什麼是教育市場化?答案是教育之癌!
小心高職倒店的骨牌效應
報載,台北市恕德家商成為第一家主動退出招生的私立職校。因為招生困難造成該校要關門熄燈,可以說是創舉。但其實,高職日後招不到學生是常有的事。

今年的基隆、台北高中職聯招雖然錄取率已達八五%,僅有七千多人落榜,但仍有三萬一千個名額無法招齊,空缺比率高達六六%。這些落榜生就讀無法招齊的學校的機會實微乎極微。而台北市與基隆市高中職無法招滿學生,值得教育當局提出因應,否則問題將會更嚴重。

首先,高中職招不到學生,勢必讓學校倒店,就如今天的恕德家商。尤其今年無法招齊的學校又多是私立高職,日後私立高職恐將惡性競爭。

近年出生人口數下降,加上近年廣設高中大學政策,導致很多公私立高中職,早在前幾年就已轉型為普通高中。有些學校無法轉型,僅能坐以待斃。眼見學齡人口數下降,未來無法招足學生的學校將更多,若無因應之道,日後學校在學期中突然倒店,將影響學生學習權益。

其次,今年無法招到學生的學校都是私立高職,可預見,這些學校日後沒有畢業生可供繼續進入科技大學或技術學院就讀。所以,科技大學勢必在近年就會面臨無法招到學生或不足額的問題。這對技職教育品質造成嚴重傷害。

而且,由於學齡人口無法提供充足學生來源,私立高職招不到學生之後,接著將是公立高職,再接著是私立高中與公立高中,所引發的是技術大學或學院將無法招足學生,最後普通大學也勢必面臨無法招足學生的問題。這種骨牌效應未雨綢繆。尤其,目前已有一五四所大專校院,〈教育部〉仍有多所籌設中的大學校院,加上選舉一到,政治支票滿天飛,各縣市都要設大學,像聯合大學、宜蘭大學、台東大學,以至於現在的台南大學的呼聲,不就是如此嗎?如果一再設校,又沒有學生來源,豈不是浪費資源?政府應從這次高職招不到學生獲得啟示。

第三,高中職招生不足,非僅學校倒店,還將衍生出流浪教師、學校校地和校舍等設備閒置等的問題。目前台灣有十萬名流浪教師走天涯,今後可能有更多已取得合格教師且任教多年的教師面臨失業、轉業困難,教職問題將雪上加霜。

前述問題都在近年浮現,期待教育機關有以下作為:

第一,招不到學生的高職類科應整併至其他類科,如果學校各科都招不到學生,則與其他學校整併。一方面讓高職課程可以重新洗牌,另一方面可減少學校在教師及設備營運成本上的浪費。二校整併亦可以增加學生的學習空間與人力調配。

第二,鼓勵招不到學生,或無法生存的學校轉型為地方的社區學院、成人進修的教育機構,或轉型為民眾休閒中心(例如運動場開放給民間使用、學校教室供民眾開會集會使用)。如此可以讓這些學校的資源充份運用,減少流浪教師問題,但尚須做好配套措施。

第三,合理建立高中職學校,乃至於大學校院的淘汰機制。目前國內各級學校都未建立無法招足學生的淘汰機制。這是件危險的事。因為台灣的學齡人口逐年減少,任一層級的教育都將面臨招生不足問題。這問題將衍生出各級學校招生的惡性競爭、倒店、校地浪費、流浪教師與設備閒置等。如果政府未能提出一套政策,將來這些問題會更嚴重。

最後,既然私立高職已有多所學校招不到學生,公立高職勢必面臨相同問題。而因為政府對績優專科學校改制政策,從民國八十三年的七十七所專校,至今年已不到十所專科學校,餘皆紛紛改制技術學院或科技大學。當學生來源已無法充分供應,是否當局也應檢討績優專科學校改制的政策,否則科技大學與技術學院的倒店,也是指日可待。

精緻教育

http://plog.tcc.edu.tw/post/3115/46479

以精緻教育為理念、型塑優質校園文化經營精緻學校的理念、策略與具體措施
壹、前言
「精緻」的概念係源自於1980年代美國的「追求卓越」運動,而同時期英、法、德、日等主要教育先進國家,亦展開一連串的教育改革運動,致力於教育品質的提升。時至今日,追求卓越的學校教育品質,仍然是主要教育先進國家持續努力的目標。英國《教育白皮書》及美國《不要讓任何孩子落後法案》,其主要訴求仍然是提升學校教育的品質,追求卓越的教育績效。
我國推展「精緻教育」(betterness education)的概念,係1987年由伍振鷟先生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中首先提出的。1990年,吳清基先生出版《精緻教育的理念》一書,深入地詮釋了精緻教育的意涵、理論基礎及方法,成為各界推動精緻教育的重要依據。
貳、精緻教育的意涵
關於「精緻教育」的字義,黃炳煌教授認為是「Quality Education(品質教育)」,伍振鷟教授則主張「Betterness Education」。然就精緻教育的取向而言,是在追求一種「更為美好」的教育發展結果,與西方文獻中「Goodness Education」(美好教育)的原意相通──不只重視學校文化的運作,更重視學生學業的成就、技藝養成教育和道德情意的陶冶,是重視人性化潛能更大發展的完美教育。
「精緻教育」事實上並不是一種獨特的教育類型,而是展現較高精緻性的教育。凡是用心構思與 安排所成就的事物或活動,即具有一定程度的精緻性。所以,推動精緻教育並不一定需要大量的教育經費與資源,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觀念。
創造精緻的校園環境,才能涵養學生幽雅的氣質;提供精緻的課程與教學,才能厚實學生豐沛的知能;規劃精緻的校園活動,才能深植學生人文的情懷。在當前急功近利的社會風氣下,我們需要更盡心去構思和設計學校教育的每個環節。
參、精緻教育的特徵
有關精緻教育的特徵,主要為「卓越性」、「績效性」、「科技性」和「創造性」,其要義茲分述如下:
一、卓越性
精緻教育一向強調的活動發展目標為「追求卓越、提升品質」,教育目標是以「有教無類」為基準,採行「因材施教」的策略,使所有的學生都能獲得最大機會的自我實現。其次,精緻教育的卓越性是「質量並重」的原則,一方面強調提供更多的教育機會;另一方面則重視課程內涵的適切、教師士氣的提振及學生素質的提高等「質」的提昇。
二、績效性
精緻教育強調高品質的教育產出,重視教育內容的附加價值,以及教學活動的過程績效。而過程績效則是強調教育工作者在推動教育活動時,要能講求過程、方法或教學技巧,並能感動對方進而獲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三、科技性
為達到提昇高品質的教育產出,結合尖端科技,採用電腦輔助教學及運用視聽媒體等,已然為不可或缺的利器。
四、創新性
知識與資訊是創意的工具與素材,而創新則是創意的產品。創新也是一種組織化、系統化和理想化的工作,必須靠嚴謹的分析與持續不斷的鑽研與改善,才能使教育內涵及方式推陳出新、突破現狀,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效果。
再者,精緻教育亦重視未來導向的教育觀,除了教導學生瞭解過去、實踐現在,更應該進一步預備未來。因此,「全人教育」、「生命教育」及「終生教育」的理念,亦可為導引精緻教育發展的依據。
因此,我們將以「卓越」、「績效」、「科技」和「創新」四大特質為期許,具體實現在學校的環境與設施、課程與教學,以及校園的各項教育活動上,並且能結合全人教育、生命教育及終身教育的理念,使學校教育的成果更為美好,實現「精緻教育」的理想。
肆、校務經營的理想策略與具體措施
一、策略
學校行政主管均能具備「執行力」、「第五級領導」和「默默領導」的特質,並且能帶領學校同仁實現理想的願景,追求卓越的學校教育績效。茲析述如下:
(一)執行力
1.執行力是當前企業界最忽略的課題;高希均博士說當今的產業困境,只有「執行力」才能聚焦,集中全力,扭轉頹勢。透過執行力,「想法」變成「做法」,夢想才能成真。臺灣社會的無力感,只有靠「執行力」,政府才能終結政策空轉;只有靠「執行力」,企業才能反敗為勝;只有靠「執行力」,民間才能重現生機。
2.「沒有執行力,那有競爭力」,要圓滿達成執行力的三個步驟:任用對的人才、採取對的策略,以及完成對的營運。
3.領導人必須對運作流程充分了解,掌握核心,有效發揮執行力。
執行力大概是企業管理學最大的黑洞,管理學有琳瑯滿目的理論,可是如何執行這些理論,卻往往被視為理所當然,未曾有人加以探討。
(二)第五級領導
Jim Collins(2001)《從A到A+》探討企業從優秀到卓越的轉變過程,提出下列幾個觀點:
1. 第五級領導人的特質:他們通常沉默內斂、不愛出風頭,甚至有點害羞;謙沖為懷的個人特質,和不屈不撓的專業堅持齊集於一身。
2. 先找對人,再決定要做什麼:領導人上任之初,不一定先提出新願景、新策略,先找到適合的人上車,請不適合的人下車,把對的人放在對的位置上。
3. 強調紀律的文化:當有紀律的文化和企業精神相結合,就能創造卓越的績效。領導者結合謙虛的個性和專業的堅持,將個人自我需求轉移到組織卓越績效的遠大目標。
4. 堅持「刺蝟原則」:就是專注核心競爭力,並固守其核心能力。
(三)默默領導
2002年美國時代週刊的風雲人物獎,首度頒給三位傑出的女性,她們的共同特徵──都是恪盡職守、默默做事的平凡人,對後現代的組織經營產生深遠的影響。所謂默默領導即是非英雄式的領導,他們秉持謙虛和自持,不喜歡出風頭,保持懷疑且謹慎務實,缺乏魅力與權力慾,凡事三思而後行,深思熟慮地完成大部份困難且重要的問題。一反領導者的英雄式形象,在快速變動的後工業時代,真正對世界造成影響的,是默默且嚴謹地執行出數百萬件瑣事的「默默領導人」,他們為組織、同事、自己,做出正確的事。這些「非英雄」是靠著腳踏實地的許多小努力,聚沙成塔般地改變了世界。
二、具體措施
(一)學校領導人除堅持教育專業理念外,宜以人性關懷的謙和態度,耐心傾聽與接納部屬意見,默默付出、行事低調。
(二)學校領導人集中學校資源,發展學校特色,型塑具有特色的標竿學校。
(三)學校領導人應具有開發前瞻願景及規劃校務發展之能力,定出具體明確的目標,轉化為具體可行之策略。
(四)學校領導人以「教導型組織」的領導人自居,將傳承經驗共同完成任務。
(五)學校領導人宜建立公平合理的獎懲制度,賞罰分明。
(六)學校領導人對於學校行政事務各環節,應該充分瞭解。除了必要的分層負責與授權外,應積極投入,帶領學校同仁落實執行。
(七)學校領導人面對困難問題及危機事件時,應敏捷、正確作出決策並展現負責的勇氣與決心,建立同仁的信心。
伍、校務經營的績效策略與具體措施
一、策略
學校經營的績效,可從學校組織的「策略規劃」、「組織再造」和「積效評估」等向度加以分析:
(一)策略規劃
策略規劃的理念應用至學校經營是「校務發展策略」,係協調及運用學校內外在資源與力量,以達成學校發展願景的指導原則,解決學校現存問題,追求未來發展的方向。
(二)組織再造
組織結構與運作的再造:組織再造強調組織的扁平化,縮短決策的縱向過程,瞭解顧客需求。
組織工作流程的再造:增進了主管與員工的溝通、互動,員工轉消極被動為積極主動,將原本分散在各部門的工作,按照最有利於組織運作的方式重新安排,使組織能因應外在環境變化的要求。
組織文化的創新:組織再造改變的不只是作業流程,包括思考方式、技能內涵、權力分配、價值觀及管理制度等,亦同時產生重大的變化,因此必須重塑創新優良的組織文化。
(三)績效評估
「績效評估」是用來檢視組織是否達成既定目標或任務的方法。目前企業常用的方法有「360度回饋」及「平衡計分卡」等。
二、具體措施
(一)學校應有長、中、短程校務發展計畫,據以實現學校經營理念。
(二)學校應有SWOT分析,作為訂定與修正校務發展計畫的參考。
(三)學校在研訂校務發展計畫時,應重視組織文化的營造及社區合作計劃之策劃與擬定。
(四)掌握「組織再造」原則,破除學校行政處室之界限,發揮團隊精神。
(五)融合彈性、團隊、機動和效率的精神,型塑優質學校文化。
(六)採取360度績效評估,重視多元參與,兼顧發展性及總結性目的,評估流程公開而結果保密。
(七)用平衡計分卡制度衡量學校經營績效。
陸、本校經營的科技策略與具體措施
一、科技策略:
精緻學校經營的科技策略,包括資訊網路科技及知識管理,分述如次:
(一)資訊及網路科技
利用網際網路、視訊會議、無線寬頻、平板電腦(webpad)、個人數位助理(PDA)、電子商務系統等經營管理。
(二)知識管理
「知識管理」於1990年代受到重視,知識管理運用資訊科技等方法,對組織中的知識進行蒐集、組織、儲存、轉換、分享及運用的過程,不斷創新及再生,以提高組織的生產力,具有因應外部環境變化的能力,及不斷自我改造的動力。
二、具體措施:
(一)校園網路的建置,使各種教學與行政資源上網共享,隨時查閱。
(二)妥善保存、處理各項學校行政業務的文件、流程及相關資料。
(三)建立學校行政人員工作檔案資料,將處理相關業務的經驗加以記錄。
(四)舉辦新進人員業務講習,並由資深同仁擔任指導傳承經驗。
(五)設置學校行政資料庫,依授權情況提供參考。
(六)利用電腦儲存重要業務及活動資料,並備份或製作光碟加以保存。
(七)定期實施有關知識管理方面的專業成長活動。
柒、校務經營的創新策略與具體措施
一、創新策略:
精緻學校經營的創新策略,可分成「創新經營」(innovation management)與「紫牛效應」(purple cow effect)二個方面:
(一) 創新經營
創新是一種創意、一種變革、一種持續的過程。創新可能是無中生有,亦可能是有中求變、變中求精,或者是精益求精。其中無中生有,是原創性創新,相當不容易;而「有中求變、變中求精、精益求精」則是以現有的條件為基礎去做調整或突破,皆需要巧思與用心。
創新經營,提高競爭力是企業致勝的關鍵。成立於三十年前的國內第一家量販百貨──高峰百貨,之所以不得不於2003年11月宣布停業,便是因為未能隨著市場的變化不斷地創新與轉型。反觀,台灣第一家汽車製造廠──裕隆汽車,成立時間已滿五十週年,期間經歷多次經營危機,但都能轉危為安,年獲利超過一百五十億元,成為成功的企業,甚至獲得天下雜誌頒發「卓越服務獎」。其能夠掌握市場需求,不斷創新求變,正是傳統產業轉型成功的典範。
因此,面對創新經營的衝擊,學校變革是必要的。學校的競爭力,不如企業界強烈,在追求精緻教育的今天,學校同樣得力求革新和創新,使創新經營成為學校進步與發展的動能。學校創新經營,不僅是理念的倡導,更是行動的實踐。「創新才會贏」,創新經營絕非「為創新而創新」,而是有目標地「為精緻而創新」,裨求提升學校競爭力。
(二)紫牛效應
「紫牛」是廣告創意者發明的詞彙,顧名思義就是「紫色的乳牛」,代表著稀有、卓越非凡。人們總是害怕自己卓越非凡,喜歡安全地玩樂,習慣墨守成規,因為這是防止失敗的最好方法。每個人都愛當大多數人,這樣才不會招來太多的批評。而「紫牛」主要是用在產品及企業創新上,所謂「職場紫牛」是告訴我們,如何脫穎而出,將失敗視為轉機。接受失敗,挑戰風險。一般人都以隱藏、躲避,來回應負面批評,盡量不引人注目。然而行銷大師賽斯.高汀,則提出唯有讓產品成為產業中的紫牛──與眾不同、出類拔萃,在不消耗大成本的廣告運作下,讓企業達到市場規模。高汀分析上百則產品案例,透視紫牛戰術,以大膽的創意衝撞傳統行銷,挑戰行銷的極限。高汀認為:媒體能夠爭取到的消費者注意力,已經愈來愈少了,唯有靠產品成為「紫牛」,才能贏得消費者的心。
但是,要如何創造「紫牛」呢?首先,必須改掉傳統依賴媒體行銷的作法,把以往用在製作、購買廣告的高額成本,盡量投資在設計製作「紫牛產品」。一旦產品成為「紫牛」,便能被消費者發現、推薦,進而展開一場高效率的病毒行銷。在「紫牛」進入市場並獲市場接受後,一定會漸漸進入半衰期,企業為維持不墜,必須持續改良紫牛,提供充足的養分餵養紫牛。簡言之,紫牛是一種概念、一種行為,內植「創意病毒」,足以引起「噴嚏者」傳播「熱迷疹」而自我行銷,不靠大眾媒體的廣告一樣引起騷動、討論、口耳相傳與熱迷追隨。
二、具體措施
(一)校長積極倡導行政創新,鼓勵課程與教學創新。
(二)型塑學校為學習型組織,創造優質學習文化。
(三)建立學校人才庫,善用學校與社區資源。
(四)鼓勵提出創意,要求各項教學活動均能展現創新。
(五)提供充分資源,以利校園創新經營的推動。
(六)觀摩標竿學校之經營,激發校務革新的動力。
(七)採取「紫牛效應」的策略,經營出創新的學校特色。
捌、結語
精緻學校之經營,重視的是精緻的工作態度,要傳達的也是一種生活哲理與價值觀。透過用心、細心、貼心、巧思、創意,展現精緻學校經營的特色。而精緻學校之推動,應以不增加太多行政及教學負擔為原則,著重實質內容及效果,避免堆疊文書之類的形式作為。其架構可參考吳清山教授提供的「台北市優質學校建構圖」:
建立優質學校,是時代的神聖使命,是永續的教育工程。「從A到A+」的
優質學校,需要優質校園、優質校長、優質教師、優質家長為後盾。除了理念的倡導,更需要實際的行動。校長應做為運作之樞紐,帶動教師和家長群策群力,促精緻教育的模式

吳清基 國教研習會
摘要
  在經濟高度成長和社會快速變遷之下,教育發展追求精緻化取向,已逐漸為人所共同關切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探討精緻教育的理論基礎、內涵規準、概念架構和發展模式。本研究的進行,採文獻分析法為主。
  精緻教育的理論基礎,可從經濟學、心理學、社會學、行政學和哲學的不同角度來加以探討。唯其共同的理令核心,則在強調高品質的教育產出。
  關於精絰教育的內涵規準,大致上可以卓越性、績效性和科技性三方面為重心。而其概念架構,可分三個層面:在目標層面上,包括認知、技能和情意三者;在內容層面上,包括師資、教材、教法、環境、觀念、制度、行政、人事、經費和法令等十方面。在機構層面上,包括教育行政人員、教師、學生和家長四者。
至於精緻教育的發展模式 ,1.在觀念上應強調教育經營理念的革新;2.在制度上應建立自由民主彈性的制度;3.在師資上應提昇教育專業化的素質;4.在教材上應加強有效化的教育內容;5.在教法上應運用精熟化的教學方法;6.在環境上應充實教育設施的現代化;7.在經費上應增加教育經費的投資;8.在人事上應彈性編配符應教育需要;9.在法令上應隨時修訂以符教育實需;10.在行政上應強調主動敏捷的權變運作。

變形蟲組織

http://www.edujournal.com.tw/menu/96/115.pdf
http://www.edujournal.com.tw/menu/184/index.shtml

教育愛

http://blog.xuite.net/kc6191/study/20865743
希臘文中的agape,指的是精神之愛(spiritual love)、憐憫(compassion)與慈善(charity),是一種無私的愛(selfless love),沒有條件,沒有智愚貧賤的差別待遇。同時,更是一種創造的愛,使學生從無知到有知、從沒有價值成為有價值。
●巴西教育家Freire(1997):教師的教學是一專業性的活動,而在此教學活動中教師需要有愛學生的能力。
●何進財《與影響有約》:學校課程改變不了人,師生關係才會改變人!
●德國教育家斯普朗格(Edward Spranger):只有在愛的溫度裡,教育才能成功,才能真正影響人的內心。當老師與學生相處時,愛的力量會透過互動和情感發出光芒!
●德國教育家斯普朗格(Edward Spranger):教育是一種只想幫助受教對象人格與知識成長的感情,教育愛是無條件的,是基於『以先知覺後知,先覺覺後覺』的價值引導。
●老子道德經: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裴斯塔洛齊:就如同樹木一般,園丁負責汗種花草的生長及開花,其實他對植物的生長並無實際貢獻,因為生長的原則就在植物本身,他下了種子、灌水,他只是觀看有無外力來妨礙植物的根或擾亂自然的秩序,以免各部分的發展有礙於整個樹木的繼續生長。教師的工作亦然,他並無給予學生一點一滴的能力,他既沒給生命也沒給呼吸,他只是觀察,不要外力侵犯或打擾。他只是關心而已,而發展早就按自己的法則在進行。
●裴斯塔洛齊:讓孩子儘量自由,能提供實際經驗給予孩子時,就不要用文字教學,讓孩子去看、去聽、去探索發現,再接再勵堅持到底,他能作他自己做的事,他就一定會去做,讓他充分忙碌、活動:大部分時間讓他自由。他將發現自然比人更是較佳的教師。
●田培林:
第一、教育愛沒有固定對象,所愛的是全部學生,不只是一個人或少數人。對於學生,所愛的也不是學生本人,而是愛學習進步的歷程,愛學生由無知到有知,由不好到好,由不守秩序到守秩序。
第二、教育的愛不計被愛者價值的高低,反而從低價值入手,使其變為具有高價值的。所以教育的愛是創造的愛,使學生從沒有價值成為有價值,教育工作就是創造工作......教育愛是創造的歷程。教育的愛是創造價值的方法,也就是延續和創造文化的手段,保存文化的倉庫,所以教育本身就是文化。

2009年10月19日 星期一

暫存

認知失調:
當客觀事實與主觀信念、知識、態度產生衝突時,個體會改變認知以降低內在的不適感。比如,決策後的認知改變、合理化自己不成比例的付出以及強迫服從等。最早的實證研究包括宗教信徒的研究:一群祕教信徒為了末世的預言而聚集在一處。預言失效,信徒卻對信仰更堅定不移,因為宗教領袖告訴他們,上帝已經在危難中拯救了他們。心理學家認為,認知的調整使這些信徒不必面對他們巨大的付出,比如拋棄前途、損失金錢等,產生的心理壓力。因應認知失調的認知調整與精神分析理論中的合理化的防衛機轉相似,為了平衡罪惡感、悔吝或自卑,個體會為自己的作為找理由。

依附理論:
Bowlby實證研究指出,動物有依附母親的本能。這項本能使動物有較大的機率可以存活,因為動物的母親扮演哺育者的角色。依附在出生24小時的敏感期中就會發生。在父母不在場時,動物會自然而然感到焦慮,這也是出於本能。Bowlby認為這類焦慮是所謂的「游離性焦慮」,即不明原因的焦慮,而因為個體不明白焦慮的理由,就陷入更焦慮的惡性循環。/認知論認為,焦慮是可以被認知喚起的,例如,個體對情境的解釋為「有威脅性」,會將原生的生理反應解釋成「害怕」。嗣後當個體在不同情境下產生同樣主觀害怕的感受時,該情境與生理的喚起便會構成刺激=反應聯結,這就是任何畏懼症的成因。(安華茲的依附研究。)

Conservation:
保留概念即知道物體本質的永恒存在,例如,父母親不在眼前,仍然存在、雖然穿不一樣的衣服,褓姆還是同一個人、物體的表象改變但實質不變等。初生的嬰孩會認為消失在眼前的事物就不存在,比如玩具掉到地上看不到了,她便會停止對它的興趣,也不會主動去找尋。十八個月大的嬰孩開始會在物體消失的地方尋找物體,如果找不到會感到驚訝或生氣。有的幼兒會習慣在同一處尋找消失的玩具,即使看到實驗者把玩具藏在另一處,他們還是會在同一個地方找,即所謂A不是B效應。對他們而言,A處是玩具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三歲的小孩無法認知到物體的數量跟它看起來的大小是無關的,比如蛋的數量跟聚集或分散擺放形成的面積大小無關。
運思前期的幼兒認知特性有:不可逆性、自我中心、單一面向、專注於狀態而非過程,以及不具保留概念等。

akk 的網誌 ii

追蹤者

我的網誌清單

DATABASES

  • databases